(2021年3月16日)連日來,近10年來強度最大、影響范圍最廣的沙塵暴襲擊了我國北方多地城市!新疆、內蒙古、陜西、天津、遼寧等12省市出現明顯沙塵甚至沙塵暴天氣。中央氣象臺更是將沙塵暴預警信號從藍色升級為黃色!
罕見的沙塵天氣是氣候變化誘發極端天氣的反映,不僅影響和人們的出行,也帶來了嚴重的健康隱憂……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不僅讓世界各國看到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人類生產、生活帶來的巨大影響,同時也促使人們開始思考疫情之下所暴露出的各種不可持續問題,開始重新認識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
雖然本次疫情的源頭直指野生動物,但隨著全球變暖不斷加劇,新的病原體正在加速進入人類活動領域,有關氣候變化與人類健康的討論也在近期成為熱點。
尤其是,在氣候變化所引發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變得越來越來頻繁,影響程度越來越強烈,影響范圍越來越廣泛的背景下,如何妥善應對氣候變化下的健康威脅,儼然成為人類社會最嚴峻的挑戰之一。
氣候變化如何影響人類健康?
人類自身對氣候和天氣的變化非常敏感。
氣候變化可通過一系列復雜的路徑影響人類健康:
第一,通過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直接影響健康,如高溫熱浪誘發循環、呼吸等多個系統的疾病或引起高齡老人的死亡。
第二,以自然生態系統為中介間接影響健康,如氣候變化造成空氣質量惡化、水污染和食物短缺等。
第三,通過人類社會系統為中介因素影響健康,如洪澇災害頻發導致人們流離失所或財產損失而產生心理壓力或精神疾病等。
氣候變化對人群健康的最主要和最直接影響,是高溫天氣引起的健康效應。高溫使得人體自身的溫度調節系統處于超負荷狀態,并使原已受損的器官和組織功能不濟,進而誘發疾病或加重病情引起死亡。高溫熱浪期間人群死亡率顯著升高,心腦血管和呼吸系統疾病、中暑及其它熱相關疾病是常見死因;此外,水電解質紊亂、腎衰竭、尿路感染和敗血癥等疾病的入院率也明顯上升。
氣候變化背景下,洪澇、干旱、臺風等極端事件的發生頻率與強度明顯增加,不僅會造成各種傷殘和死亡,還會引發水體污染和食物短缺等從而增加水源性和食源性疾病的風險。此外,災害發生后的社會混亂也會給幸存者帶來巨大的精神壓力和心理傷害,嚴重者甚至會患上創傷后應激障礙。
氣候變化還會影響大氣污染物的濃度,并促進光化學反應產生二次污染物,加劇空氣污染。氣候變暖會導致無霜期天數增加,改變開花時間和延長致敏物種的花粉傳播時間,加劇原有的過敏反應和增加哮喘風險。
此外,氣候變化引起的營養不良在全球每年造成約350萬例死亡,原因是缺少維持生命所需的足夠營養并因此不能抵御瘧疾、腹瀉和呼吸道疾病等傳染病。氣候變化已經導致我國主要糧食作物生產潛力呈下降趨勢,未來隨著全球變暖的加劇,我國糧食產量降低及其引發的糧食安全和健康問題也需引起高度重視。
氣候變化造成健康影響的脆弱性,與人群自身的人口學特征密切相關。兒童由于生理易感性、行為模式和衛生習慣的不同,更易受到外界環境變化的影響,容易罹患腹瀉、營養不良等疾病。老人由于身體機能下降、健康狀況不佳或患有慢性疾病等,無法有效應對熱浪、洪水及其它極端事件,而獨居、社會經濟狀況低下等因素同樣會增加其對氣候變化的脆弱性。
我國采取了哪些行動?
我國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健康風險方面,主要采取了制定健康保護政策、強化公共衛生應急響應、提高氣候韌性能力,以及參與全球健康治理等一系列措施和行動。
如制定《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等政策文件,將氣候變化應對提升至國家重大戰略高度,其中的一些政策措施也考慮到氣候變化和災害天氣對高危群體的健康影響,例如出臺《防暑降溫措施管理辦法》以加強高溫天氣作業勞動保護和維護勞動者健康等。
衛生部門也逐漸認識到氣候變化對脆弱人群的巨大健康威脅,開始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如部分疾控中心建立了高溫熱浪與健康風險早期預警系統等。面對氣候變化下洪澇、干旱、風暴等災害天氣事件頻發造成的人群健康危害,社會各部門不斷加強防災減災救災的能力,并積極開展災前應急準備、災中醫療救助和災后衛生防病工作。
另外,許多城市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規劃的同時,也開始考慮氣候變化的健康影響;在江河治理工程建設和水資源配置方面,努力為居民提供干凈充足的飲用水并提升旱澇災害的防御能力;一些氣候變化減緩措施如建筑節能與優化設計、城市公共交通和綠化建設等,也為改善健康帶來可觀的協同效益。
近年來,我國學術界積極加強氣候變化與健康領域的科學研究與國際合作。如2012年由中國疾控中心牽頭的“氣候變化對人類健康的影響與適應機制研究”項目獲得國家973計劃立項;2018年由中山大學牽頭的“氣候變化健康風險評估、早期信號捕捉及應對策略研究”項目獲得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立項。
清華大學2015年開始推動并領導“柳葉刀2030倒計時:健康和氣候變化的全球進展”國際合作研究計劃,每年監測和報道氣候變化在全球的健康影響和應對措施;中山大學從2017年開始連續舉辦氣候變化與健康應對國際會議,推動建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氣候變化與健康應對研究協作網絡,這些都為加強我國在氣候變化與健康領域的話語權作出了重要貢獻。
與氣候變化共存并適應之,已成為當今社會必須面對的現實。我國需要系統開展氣候變化的健康影響與脆弱性評估工作,跟蹤氣候變化減緩和適應行動帶來的健康改善,正視氣候變化健康應對行動與設定社會目標之間的“適應差距”,才能有效應對和管理氣候變化所造成的巨大健康風險。
尤其是,未來應加強衛生與氣象部門的密切合作,促進在氣候敏感性疾病的監測預測和早期預警中獲取有針對性的氣候服務,并將其應用于衛生規劃和實踐中。科學界也需要加強研究以充分理解氣候變化造成災難性健康后果的閾值和出現時間,以及其它的全球環境變化和經濟社會發展對人類健康影響的交互作用。
總之,面對全球變暖不斷加劇的嚴峻形勢,我們應深化對星球健康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正確理解,并努力通過氣候變化與健康領域的研究成果,推動我國社會向著可持續利用地球資源的方向發展。